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能源治理

2024-06-27

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但传统能源储量分布极不平衡,很少有国家能仅仅依靠自身能源资源谋求发展,能源对气候的影响亟待减轻,很多国家不具备充足的资金和知识进行能源转型,全球能源系统相互依存日渐加深。

全球能源治理的目标就是应对全球能源挑战,那么全球能源挑战到底是什么?珍妮弗·科莱普(Jennifer Clapp)和彼得·道维哥尼(Peter Dauvergne)提出国际环境政治经济学存在四种世界观。出于不同的世界观和能源认知框架,人们关注的能源焦点问题、能源安全对象、基本价值观和追求。目标也各不相同。市场自由主义者强调能源市场的稳定;新重商主义者追求国家能源的独立;生物环境主义者倡导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绿色社会论者关注社会接受度。

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应对全球全球能源挑战,是全球能源治理的主要目标。全球能源治理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五个主要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又分别有不同的路径。第一个是能源供需安全,主要是治理能源市场失灵,避免搭便车、囚徒困境或公地悲剧,第二个是能源可及性,指在全球范围内让每一位地球村村民都能享受到能源带来的福祉。第三个是国际安全,主要是能源运输和使用的安全。第四个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即减少能源系统对气候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五个是能源公平、公正,比如保护人权。

全球能源问题是由一系列并行、嵌套和重叠的国际机构机制共同管理的,他们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但这些举措较为零碎。国际能源机构机制主要包括政府间组织、多边发展银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私人制度以及峰会进程五种类型。政府间组织中同盟型主要是国际能源机构和“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其他政府间组织以协调型和对话型居多。多边开发银行主要是为发展中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和私人制度是由商业企业、民间社团和科学组织等组织建立的。政府间组织都将确保能源供需安全作为重要目标,对环境和能源公平的关注反倒不如多边发展银行这样的组织。即使有相同目标,关注点也会不同。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都有能源供需安全目标,欧佩克关注石油需求安全性,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关注用可再生能源代替石油。

全球能源治理呈现出主体多层次、目标多元化、机制碎片化的治理网络,既有经济效率、能源独立、环境保护和能源公平多种价值目标相竞争,又有国家、国际组织、商业企业、民间社团等多重利益相搏弈。

全球能源治理呈现不对称“三角”结构,代表发达国家利益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居于主导,其次是代表生产国利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等,最弱的是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世界银行WB等。此外,国际能源论坛IEF、G20峰会进程、各类跨国倡议网络也是推动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力量。

中国如何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首先,中国传统能源安全观更多强调国家安全属性,要构建新的能源安全观,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态度。其次,倡导全球能源公平,维护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进而提高中国的话语权。第三,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第四,推动全球治理制度机制创新,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区域能源治理平台,增强G20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执行力。第五,解决本国能源外部性问题,增强能源统计透明度。总之,中国应积极融入、加快实质性合作、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婷婷.全球能源治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国际展望,2019,11(01):98-119+160-161.DOI:10.13851/j.cnki.gjzw.201901007.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