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干旱区资源环境领域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乌鲁木齐市举办。这是首次围绕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举办的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博士后围绕干旱区资源环境领域学科前沿问题展开交流与碰撞。
6月20日交流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肖文交作报告。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摄
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肖文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分别围绕《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进展》《干旱区绿洲盐碱地生态治理及展望》作特邀报告。
参会的青年学者分别围绕干旱区生态要素过程与效应、干旱区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干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三个主题进行分组报告及研讨。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副研究员杨震雷分享的报告题目为《干旱区土壤水运移:确定性和随机性模拟》,该研究基于土壤水力参数及入渗蒸发等土壤物理过程的模拟,可为干旱区土壤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土壤盐渍化防治和绿洲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新疆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试验场,让很多实验室里的理论研究能够进行数据验证。” 杨震雷说,能够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科研人员而言是很有成就的事。他2023年底从西湖大学来到新疆生地所,工作半年多时间,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相比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干旱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脆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说,希望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共同致力于干旱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活动现场,张元明向来自十余个省(区、市)的近百名博士后进行推介,呼吁更多青年科研人员加入新疆生地所,共同致力于干旱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蔡锰柯第一次来新疆。“新疆的科研条件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但比想象中的好太多了。”他说,这里的科研平台、科研政策和环境对自己非常有吸引力。
蔡锰柯围绕《不同增温情境下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源碳积累机制初探》进行报告。他介绍,研究土壤微生物固碳机理,能够为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作贡献。
笔者了解到,新疆生地所成立60多年来,面向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科技前沿,围绕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
来源: 科普新疆